地理学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开展了一场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实习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实地调研能力、认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感知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了解城市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实现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的碰撞,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结合文化地理学、天津地理、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课程,围绕“文化地理学”、“乡村振兴与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经济地理学”这四个专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期四天的实习实践活动圆满完成。
第一专题:文化地理学的深度学习
实习的序幕在古色古香的石家大院和杨柳青民俗博物馆缓缓拉开。同学们穿越时空隧道,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地域特色的深厚底蕴,切身体会到漕运在天津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随后,同学们分别考察了古文化街和意式风情区,直观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所呈现的风格迥异的文化地理景观,体会了天津城市文化中传统与开放相互包容的理念,在实习中上了一堂生动的中西文化对比课。实习期间,同学们围绕“大运河天津段选址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因素以及对天津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和“中西方文化交融对天津文化地理景观及市民群体文化心理形成的作用”等不同主题,纷纷展开现场访谈、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为专业实习报告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文化地理的实习,同学们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而且更加深刻地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时指出的“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实践意义。
第二专题:乡村振兴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实地考察
师生在雄安新区开展了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板块的实践活动。走进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雄县黄湾村,同学们深入调研了村庄规划、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及对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同学们全面了解了黄湾村如何从工业化村庄转向生态、绿色农业村庄,成为全国乡村振兴与善治标杆的历程。走进雄安印象展览馆和悦容公园,详细了解雄安新区的总体规划与发展战略,就雄安新区现代化城市空间或生态空间的规划理念和方法、京津冀协调发展等问题与教师展开了热烈交流。实习过程中,围绕“黄湾村三生空间的空间融合与规划衔接”、“黄湾村乡村善治与社区治理的路径”、“雄安新区现代化城市空间或生态空间的规划理念与方法”等不同选题,同学们根据前期拟定的调研提纲、访谈问卷以及拟搜集数据列表,以小组形式走进大街小巷展开了系统而深度的调研。
实习学生听取雄安印象展览馆讲解员的讲解
第三专题:区域分析与规划的专业探索
围绕“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实践落地和区域特征辨识”的实习目标,同学们深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和京津合作示范区,开展区域分析与规划的调研。在园区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全面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发展战略定位、制度政策改革、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要素的发展特征。京津合作示范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环境成为学生们关注的焦点。学生们详细调研了园区发展历程、公共服务配套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并结合此次实习目标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内容,对示范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规划建议。调研结束后,结合前一天在雄安新区的实践考察,同学们从区位特征、政策制度、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撰写《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滨海新区和雄安新区的发展模式比较及优化策略》调研报告。该专题的实习不仅让同学们深刻领略现代化国家级新区建设的宏伟蓝图,更通过亲身体验和现场研讨,实现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会贯通。
第四专题:探访企业经济行为空间规律
同学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探访了康师傅梦想探索乐园、天津宝矿力水特工厂、天津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天津海鸥表博物馆等代表性企业。通过深入企业内部,全面了解了不同产业的生产流程与技术创新,详细调研了相关企业的组织结构、增长的空间轨迹以及空间演变模式。围绕课堂上关于企业空间扩张的边界、专业化与多元化发展、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等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各大企业的工作人员展开了深度的交流和访谈,切身感受到了区位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理论知识对现实经济活动的解释和指导作用。在天津港保税区展示中心,通过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同学们深入了解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认识到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优势,也深刻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
通过四个专题的实习实践,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们走进城乡、深入企业,不仅增加了专业知识的积累,而且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扎根中国大地,深入一线了解国情民情,激发了同学们主动关心地方发展、发现区域发展问题的意识,增强了服务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同学们秉承“深学深用,善作善成”的精神,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的新时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