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庞家颖之前没有预料到,自己人生中第六次“献血”整整持续了5个小时。与前五次不同,这次她捐献的是造血干细胞。
这位来自广西北海的女孩今年大四,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3月29日,庞家颖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完成了3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4917名、天津市第346名捐献者。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看着自己的血液从针管中一点点抽出,流进血液采集袋中,病房安静极了,庞家颖的心里满是激动和喜悦,她回忆起大一时那次美丽的“邂逅”。
2019年冬天,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庞家颖在教室下课后,被校红十字会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活动所吸引,在了解到移植造血干细胞是治疗恶性血液病、骨髓功能衰竭等近百种严重的致死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后,她毅然决定加入中华骨髓库,并留取了8毫升血样。
时间转瞬到2022年9月,当庞家颖接到天津市红十字会的来电,告知她与苏州一名白血病患者的配型初步成功,庞家颖非常高兴。“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幸运,因为非亲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概率是万分之一乃至几十万分之一,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能配型成功。”
“宝贝,献造血干细胞疼不疼?对你的身体有没有影响?”当庞家颖把这个消息告诉远在广西的妈妈时,这位丈夫因病离世后便独自拉扯一双儿女长大的母亲,除了担心还是担心。庞家颖耐心地向妈妈解释,之前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从骨髓中抽取,但是现在已经告别了这种方式,用抽血的方法就可以完成捐献,就跟献血一样,整个过程是非常安全的,对身体没有损伤。
解除了家人的疑虑,庞家颖还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初步配型成功后,还需要进行“高配”、体检等一系列流程,正式捐献的时间在今年3月,而这个时候正是毕业求职最关键的时刻,捐献前的准备工作和之后休养身体会占用找工作的时间。“我不想去考虑这么多,生命是最重要的,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别人治病,如果这样我的内心也会非常不安。”庞家颖捐献的决心一直非常坚定。
在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后,3月25日,庞家颖住进了医院。此后连续4天,医生为她注射动员剂,把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和别的捐献者略有不同的是,在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中,庞家颖的采集管没有接在左右手臂上,而是接在颈部。“因为我胳膊的血管太细了,如果用手臂取血的话会影响采集的进度。”她告诉小薇,从颈静脉采血需要头部保持不动,“几个小时下来,感觉有一点点不适,但我能坚持。”
“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家颖一直没有跟老师同学说过,直到住院需要跟老师请假时,我们才知道。”天津师大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唐诗华告诉小薇,自入学后庞家颖一直热心公益活动,从大一到现在参加了五次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达到1600毫升。除此之外,她还参加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善行100”大学生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多次走上街头为贫困地区儿童募集资金;在疫情防控期间,她参加了北海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医院帮助高龄老人就医问诊;在地理学院刚刚举办的“三月春风拂 衣旧暖人心”旧衣回收爱心公益活动中,她也积极捐献衣服,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
同住四年,庞家颖的舍友们都说,她是一个开朗善良、很会照顾人的姑娘。身为寝室长,她经常帮舍友带饭,给大家准备一些常用药,是大家的“百宝箱”。考研期间,她不到六点就起床,为了不吵醒室友,总是蹑手蹑脚地下床去洗漱。“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她都能关照到,我们都非常喜欢她,可惜马上就毕业了,不能再天天朝夕相处了。”舍友小王难掩即将分别的不舍。
毕业在即,从进入天津师范大学后慢慢坚定“教师梦”的庞家颖希望自己能够真正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爱和温暖给更多的孩子以启迪,引导他们热心公益、奉献爱心。
“我是中华骨髓库第14917名捐献者,14917这个数字我将终生难忘。”
青春最美的模样
是奉献热血、挽救生命的担当
青春最好的年华
是努力拼搏、奋力前行的勇毅
与我们同行的年轻学子
献出“生命火种”送去远方
也再次点燃了我们校园中
对爱与奉献的崇敬
对责任与使命的追求
以青春之我
贡献伟大时代!